高考
主办单位:长春出版社
国际刊号:1673-6265
国内刊号:22-1372/G4
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》来源期刊
       首 页   |   期刊介绍   |   新闻公告   |   征稿要求   |   期刊订阅   |   留言板   |   联系我们   
  本站业务
  在线期刊
      最新录用
      期刊简明目录
      本刊论文精选
      过刊浏览
      论文下载排行
      论文点击排行
      
 

访问统计

访问总数:72733 人次
 
    本刊论文
语文或许不适合应试

  听说北京市2016年高考要将语文成绩从目前的150分提高到180分,许多语文人顿感扬眉吐气,喜形于色:早该这样了。我有些欣喜的同时也有一些隐忧,语文学科是否会再次成为应试的重灾区?语文学科是否真能承担选拔人才之重任?

  其实,语文学科早已不堪应试之苦了,并且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,语文教学也随之出现了严重的偏差。就目前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高考来看,应试的味道依然很浓,对语文教学的良性指引依然不够显著。其中的论述类、文言文、实用文、文学作品等文体阅读理解,是试卷的主要组成部分,其问题的灵活性、开放程度虽然有所增加,但答案依然预设严格,再加上阅卷时以保障公平为最充足的理由,恪守标准答案,其测试的灵活性与开放程度就大打折扣,难怪有些人认为这是主观化的客观题。每当考试时,学生也慨叹阅读理解类的题目不知从何处下手,自己的理解为何与预设答案相差那么远,无论怎么做题训练,效果就是不明显,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挫败感,同时对语文会产生偏见,学与不学相差不大。语文课在应试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作用。既然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,有的教师干脆就认为,应该加大题量进行练习,这样的做法,与真正的语文教学可谓是相去甚远。

  语文与其它学科有很大的不同,学习内容很广泛,体系性不强,需要长期坚持学习积累才有成效,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考试所使用的文本都是以理解为基础。从学生个人来说,理解力因人而异,有很强的主观性,学生的理解力如何才能达到出题人的理解与预设程度,这是个大问题。从试题方面来说,一篇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,人们对其解读也是多元的,但语文试题的设计、答案的预设能否达到多元,这恐怕是个问题。中国的古人就说“诗无达诂”,人们对作品的理解是没有穷尽的,学生的理解与命题人对作品的理解能否高度一致?西方接受美学也讲“一千个读者,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”,考生理解的“哈姆莱特”与命题人理解的“哈姆莱特”能在多大程度上相同?在许多情况下,学生认为自己理解已经到位了,结果却与试题预设结论相差很大,这与作品内涵的多层次、多元化不无关系。有关媒体报道,有些作家在做以自己的作品设计的阅读题目时,也做不对这类题目,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对作品的理解在不同的阅读者之间存在着差异。

  高考语文肯定也是基于测试学原理,在文本选择时也尽量考虑了学生的理解与命题者理解的差距,尽力去保障考试的公平,但这无疑抹杀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区别,以牺牲文本的某些价值为前提,把充满审美情感韵味的作品变成了纯粹性的技术操作,因此语文似乎不适合作为应试、选拔类科目。

  当然,笔者并不是说取消语文考试,而是让语文考试更合理,既有利于语文教学,有利于学生发展,也有利于高校选拔招生,只有三者统一,语文教学才是成功和有效的。怎样的语文考试才是合理的呢?那就是改变目前侧重测试学生理解分析等技术操作的现状,进而测试学生的读书积累等综合素养,而这种考法是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,国外不乏其例,如法国2013年高考作文就有这样的特点,以文科生的作文题为例:

  1.语言是否仅仅是一种工具?

  2.科学仅仅局限于用来验证事实吗?

  3.对节选自笛卡尔1645年给伊丽莎白(伊丽莎白公主)的信函中的段落进行评述。

  和我们的作文题稍作比较,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,而且可看出考试理念的不同。法国高考作文题考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,导向是要学生读书;要写好这样的作文,没有广博的阅读恐怕不行。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考试侧重学生的理解、分析,即使作文也要先理解材料,根据理解才能立意、命题、构思、行文。如果按照法国的考试形式,还真要老老实实去读书;语文考试理念如果变成引导学生读书就有价值了,也能体现出语文考试的意义。其实,我国民国时期的国文考试也是这样的。1946年西南联大国文考试题的题目只有两道:一是作文,题目为“学校与社会”,要求是语体不拘,但须分段,并须加标点。二是解释下列成语意义:1.指日可待;2.变本加厉;3.隔岸观火;4.息息相关。就凭这样的题目,要从30000人中选出1000人。这套试卷无论是作文还是成语解释,都能考查学生的语文学识积累。作文题不但需要学识积累,也需要人生经验积累;学生的学识不同,对成语的解释深度与全面性也就不同。如学识好的学生可以从词源的角度,对成语的产生、意义演变等说得头头是道,而有些学生可能连基本的意义也不知道,这就是语文素养的问题,这也不是短期应试可以解决的,读书才是根本之法。令人欣喜的是,近年来有些自主招生院校的语文试题,正在走向语文传统,接近语文本来面目,重视语文素养,重视语文能力,而这些都与读书及真语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特别说明: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,非《高考》杂志官网,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。
版权所有 © 2009-2024《高考》编辑部  (权威发表网)   苏ICP备20026650号-8